術後低氧血症是指在手術後出現的動脈血氧分壓低於正常範圍的情況,其原因包括肺泡通氣不足、彌散障礙、通氣/血流比例失調、肺內分流增加以及氧耗量增加等。
1. 肺泡通氣不足:
麻醉藥物、鎮痛藥、肌松藥的殘留作用,可抑制呼吸中樞和呼吸肌功能,導致肺泡通氣不足。
胸腹部手術後,由於疼痛限制呼吸運動,使肺泡通氣量減少。
呼吸系統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本身就存在肺泡通氣功能障礙,術後可能進一步加重。
2. 彌散障礙:
肺間質水腫,可使肺泡膜增厚,影響氣體交換。
肺泡膜面積減少,如肺不張、肺實變等,導致氣體彌散障礙。
3. 通氣/血流比例失調:
肺泡通氣量正常,但肺血流量減少,如肺動脈栓塞,使部分肺泡成為無效腔,通氣/血流比例增大。
肺泡血流量正常,但肺泡通氣量減少,如肺炎、肺水腫等,使部分血液得不到充分的氣體交換,通氣/血流比例減小。
4. 肺內分流增加:
肺不張和肺水腫可導致肺內分流增加,使未經氧合的血液進入動脈血中。
先天性心臟病,如室間隔缺損、動脈導管未閉等,可使靜脈血未經肺循環直接進入體循環,造成肺內分流增加。
5. 氧耗量增加:
寒戰、高熱、抽搐等可使機體氧耗量增加,如肺泡通氣和肺血流量不能相應增加,則可導致低氧血症。
感染、代謝亢進等情況也會使氧耗量增加。
術後患者應保持呼吸道通暢,定時翻身、拍背,鼓勵患者深呼吸和有效咳嗽,以促進痰液排出。合理使用鎮痛藥物,減輕疼痛對呼吸的影響。密切觀察患者的呼吸情況,如呼吸頻率、節律、深度等,發現異常及時處理。根據患者的病情,給予適當的氧療,以提高血氧分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