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問醫生logo 快速問醫生

病毒性肝炎產生黃疸的原因

發佈時間:2025-04-17 03:17:42

病毒性肝炎產生黃疸的原因主要有肝細胞受損、膽紅素攝取障礙、膽紅素結合障礙、膽紅素排泄障礙、肝外膽管阻塞等。

1. 肝細胞受損:

病毒性肝炎會導致肝細胞發生炎症、壞死,使肝細胞對膽紅素的攝取、結合及排泄功能降低,從而引起血中膽紅素濃度升高,出現黃疸。

當肝細胞受損嚴重時,膽紅素代謝障礙更為明顯,黃疸也會更加嚴重。

2. 膽紅素攝取障礙:

肝細胞受損後,肝細胞膜的微絨毛減少,使膽紅素的攝取功能下降。

這會導致血液中未結合膽紅素增加,進而引發黃疸。

3. 膽紅素結合障礙:

肝細胞內的葡萄糖醛酸轉移酶活性降低,膽紅素與葡萄糖醛酸結合減少,使未結合膽紅素在血中瀦留。

這種情況會影響膽紅素的正常代謝,導致黃疸的發生。

4. 膽紅素排泄障礙:

肝細胞受損後,毛細膽管內膽栓形成,膽汁排泄受阻,反流進入血液中,引起膽紅素升高而出現黃疸。

肝炎還可能導致肝細胞腫脹,壓迫毛細膽管,使膽汁排泄不暢,加重黃疸症狀。

5. 肝外膽管阻塞:

雖然病毒性肝炎引起肝外膽管阻塞的情況較為罕見,但在某些嚴重病例中,也可能出現膽管炎、膽結石等併發症,導致肝外膽管阻塞,膽汁無法正常排出,進而引起黃疸。

這種情況下,黃疸通常較為嚴重,需要及時進行治療。

對於病毒性肝炎患者,應注意休息,避免勞累和飲酒。飲食上要保持清淡,多吃蔬菜、水果,避免食用油膩、辛辣刺激性食物。同時,要按照醫生的建議進行治療,定期復查肝功能等相關指標,以便及時調整治療方案。

相關文章
病毒性肝炎產生黃疸的原因
快速問醫生 快速問醫生
關註微信公眾號,立即問醫生微信掃描關註快速問醫生公眾號
近期最多人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