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發性白內障是白內障囊外摘除術或晶狀體外傷後,殘留的皮質或晶狀體上皮細胞增生,形成混濁。其誘發原因有晶狀體上皮細胞的增殖、炎症反應、晶狀體囊膜的變化、玻璃體的影響以及其他因素等。
1. 晶狀體上皮細胞的增殖:這是後發性白內障最常見的原因。白內障術後,晶狀體上皮細胞可沿囊膜的缺損區向中央生長,形成Elschnig珠樣小體,進一步發展為後發性白內障。
2. 炎症反應:手術創傷或其他原因引起的眼內炎症,可導致晶狀體上皮細胞的增生和化生,增加後發性白內障的發生風險。
3. 晶狀體囊膜的變化:晶狀體囊膜在手術後可能發生皺縮、纖維化等改變,影響晶狀體上皮細胞的代謝,促使其增生形成後發性白內障。
4. 玻璃體的影響:玻璃體可通過晶狀體囊膜的缺損處進入前房,接觸晶狀體上皮細胞,刺激其增生,從而引發後發性白內障。
5. 其他因素:如患者的年齡、全身疾病如糖尿病、眼部合併症等,也可能與後發性白內障的發生有關,但相對較為罕見。
為了減少後發性白內障的發生,患者在術後應按照醫生的建議使用眼藥水,注意眼部衛生,避免用眼過度,定期進行眼部檢查。如出現視力下降、視物模糊等症狀,應及時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