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出血導致黑便,主要是由於血液在消化道內經過一系列變化後,隨糞便排出,使糞便呈現黑色。常見的原因有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胃癌、急性胃黏膜病變等:
1. 胃潰瘍:是消化道出血的常見原因之一。多由幽門螺桿菌感染、長期服用非甾體抗炎藥等因素引起。患者常出現上腹部疼痛,可為鈍痛、灼痛、脹痛等,疼痛具有節律性,多在餐後1小時內出現,經1 - 2小時後逐漸緩解,直至下餐進食後再復現上述節律。當胃潰瘍侵蝕血管時,可引起出血,導致黑便。
2. 十二指腸潰瘍:胃酸分泌過多是導致十二指腸潰瘍的主要原因之一。患者多表現為空腹時上腹部疼痛,進食後可緩解,疼痛具有週期性和節律性。當潰瘍累及血管時,會引發消化道出血,出現黑便。
3. 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常見於肝硬化患者。由於門靜脈高壓,導致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當進食粗糙食物、腹壓增高等因素誘發曲張靜脈破裂時,會引起大量出血,表現為嘔血、黑便,嚴重時可危及生命。
4. 胃癌:早期胃癌多無明顯症狀,隨著病情進展,患者可出現上腹部疼痛、食慾減退、消瘦、乏力等症狀。當腫瘤侵犯血管時,可引起出血,導致黑便。
5. 急性胃黏膜病變:多由嚴重創傷、大手術、大面積燒傷、顱內病變、敗血症及嚴重臟器功能衰竭等應激狀態引起,也可由非甾體抗炎藥、酒精等藥物和毒物引起。患者常表現為上腹部不適、惡心、嘔吐等,嚴重者可出現嘔血、黑便。
如果出現黑便,應及時就醫,進行相關檢查,如胃鏡、腸鏡、血常規、大便潛血等,以明確病因,並採取相應的治療措施。在治療期間,應注意休息,避免勞累和劇烈運動;飲食宜清淡、易消化,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和堅硬、粗糙的食物;戒煙戒酒;保持心情舒暢,避免緊張、焦慮等不良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