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腹瀉是一種常見的兒童疾病,其發病原因較為複雜,包括感染因素和非感染因素。感染因素主要有病毒感染、細菌感染、真菌感染、寄生蟲感染等;非感染因素有飲食因素、過敏因素、氣候因素等。以下是對小兒腹瀉常見原因的詳細介紹:
1. 病毒感染:輪狀病毒是引起小兒秋季腹瀉的主要病原體。通過糞-口途徑傳播,常發生在秋冬季節。患兒應注意休息,補充水分和電解質,預防脫水。
2. 細菌感染:大腸桿菌、沙門菌等是常見的致病菌。多因飲食不潔引起,夏季較為多見。需根據藥敏試驗選用合適的抗生素進行治療,並注意飲食衛生。
3. 真菌感染:多由白色念珠菌引起,常見於營養不良、長期使用廣譜抗生素或激素的患兒。治療時應停用相關藥物,使用抗真菌藥物。
4. 寄生蟲感染:常見的有蛔蟲、蟯蟲等。注意個人衛生,勤洗手,可預防寄生蟲感染。確診後需使用驅蟲藥物治療。
5. 飲食因素:餵養不當、食物過敏或不耐受等都可能導致小兒腹瀉。調整飲食結構,避免食用過敏或不易消化的食物,有助於緩解症狀。
小兒腹瀉的原因多種多樣,家長應注意觀察孩子的症狀,及時就醫,明確病因後進行針對性治療。同時,要注意孩子的飲食衛生和個人衛生,保持室內空氣流通,根據天氣變化及時增減衣物,預防小兒腹瀉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