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行發熱和經期外感發熱在發熱原因、臨床表現、治療方法等方面存在區別。
1. 發熱原因:經行發熱多因氣血營衛失調,值月經週期或經期,氣血下注衝任,導致機體陰陽失衡而發熱,常見有肝腎陰虛、血氣虛弱、瘀熱壅阻等內在因素引發。經期外感發熱則主要是在經期身體抵抗力相對下降時,外感風、寒、暑、濕、燥、火等六淫之邪,邪氣侵襲肌表,正邪相爭而出現發熱。
2. 臨床表現:經行發熱一般呈週期性發作,多在經前或經期出現低熱,體溫一般在37.5℃ - 38℃左右,可伴有頭暈、腰酸、心煩等症狀,熱勢一般較緩,不會有明顯的惡寒、流涕等外感表證。經期外感發熱起病較急,體溫可高可低,常伴有惡寒、鼻塞、流涕、咳嗽等外感症狀,發熱與月經週期並無直接關聯,可能在經期任何時候因外感而發病。
3. 建議經行發熱以調理氣血、平衡陰陽為主,根據不同證型分別採用滋陰清熱、補益氣血、化瘀清熱等治法,多選用中藥方劑進行整體調理。經期外感發熱則以解表祛邪為主,根據外感邪氣的不同,選用辛溫解表或辛涼解表等方法,常配合使用疏散外邪的藥物。
女性在經期出現發熱症狀時,應及時就醫,準確判斷發熱原因,不可自行盲目用藥,以免延誤病情,影響身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