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靜脈血栓在發病機制、症狀、好發部位、後果及治療等方面存在區別。
1.發病機制:動脈血栓多在動脈粥樣硬化基礎上形成,與血小板聚集關係密切;靜脈血栓主要與血液瘀滯、高凝狀態有關,纖維蛋白和紅細胞是主要成分。
2.症狀:動脈血栓常導致肢體缺血性症狀,如疼痛、麻木、發涼、間歇性跛行等;靜脈血栓主要引起肢體腫脹、疼痛,皮膚溫度升高。
3.好發部位:動脈血栓好發於冠狀動脈、腦動脈、下肢動脈等;靜脈血栓多見於下肢深靜脈、盆腔靜脈等。
4.後果:動脈血栓可引起組織缺血壞死,嚴重時可能導致截肢;靜脈血栓易脫落引起肺栓塞,危及生命。
5.治療:動脈血栓治療以抗血小板、溶栓、介入治療等為主;靜脈血栓治療包括抗凝、溶栓、手術取栓等。
日常生活中,應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如適量運動、戒煙限酒、控制體重等,以降低動靜脈血栓的發生風險。如出現相關症狀,應及時就醫,遵循醫生的建議進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