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腸炎和細菌性腸炎在病因、症狀、治療等方面存在一定區別。病毒性腸炎通常由病毒感染引起,如輪狀病毒、諾如病毒等;細菌性腸炎則主要由細菌感染導致,如大腸桿菌、沙門氏菌等。
一、病因:
1.病毒性腸炎:通過糞 - 口途徑傳播,病毒侵入腸道後在小腸絨毛頂端的柱狀上皮細胞上複製,使細胞發生空泡變性和壞死,其微絨毛腫脹、不規則和變短,受累的腸黏膜上皮細胞脫落,遺留不規則的裸露病變,致使小腸黏膜回吸收水分和電解質的能力受損,腸液在腸腔內大量積聚而引起腹瀉。
2.細菌性腸炎:致病菌以大腸桿菌、沙門菌、耶爾森菌、彎曲桿菌、志賀菌等較為常見,細菌及其毒素引起腸黏膜炎症,導致腸黏膜分泌亢進、水和電解質吸收減少,進而出現腹瀉。
二、症狀:
1.病毒性腸炎:起病急,常先有發熱和上呼吸道感染症狀,如咳嗽、流涕等,隨後出現腹瀉,大便次數多,量多,水分多,呈黃色水樣或蛋花樣,無腥臭味,常伴有脫水和酸中毒。
2.細菌性腸炎:發熱、腹痛、腹瀉是主要症狀。腹痛多位於臍周,為陣發性絞痛。腹瀉次數頻繁,每日可達十餘次至數十次,大便常為黏液膿血便,有腥臭味,嚴重者可伴有脫水、電解質紊亂和休克。
三、治療:
1.病毒性腸炎:目前尚無特效藥物,主要是對症治療,如糾正脫水和電解質紊亂,可口服補液鹽或靜脈補液;使用蒙脫石散等止瀉藥物;雙歧桿菌、嗜酸乳桿菌等益生菌調節腸道菌群。
2.細菌性腸炎:根據藥敏試驗選用敏感抗生素進行抗感染治療,如頭孢曲松、左氧氟沙星等;同時進行對症治療,如糾正水電解質紊亂、止瀉等。
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飲食衛生,避免食用不潔食物和飲用生水,加強鍛鍊,增強體質,以預防腸炎的發生。如果出現腹瀉等症狀,應及時就醫,明確診斷,並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