昏迷病人排出痰液的方法有翻身拍背、吸痰、霧化吸入、氣管切開等。
1. 翻身拍背:
昏迷病人由於長期臥床,痰液易在肺部積聚。定期為病人翻身,一般每2小時一次,可防止同一部位長期受壓,還能促進痰液鬆動。拍背時,要注意手法,手指併攏、稍向內合掌,由下向上、由外向內輕輕拍打病人背部,兩側交替進行,每次拍背時間約3 - 5分鐘,通過振動使痰液易於咳出。
2. 吸痰:
當病人痰液黏稠且難以自行咳出時,可採用吸痰的方法。吸痰前要嚴格遵守無菌操作原則,選擇合適的吸痰管。將吸痰管輕輕插入病人口腔或氣管內,動作要輕柔,避免損傷呼吸道黏膜。每次吸痰時間不宜過長,一般不超過15秒,以免引起病人缺氧。
3. 霧化吸入:
霧化吸入是利用霧化裝置將藥物分散成微小的霧滴,使藥物直接作用於呼吸道。常用的霧化藥物有氨溴索等,可稀釋痰液,減輕炎症。在進行霧化吸入時,要調整好霧化器的參數,讓病人處於舒適體位,確保藥物能充分吸入呼吸道。
4. 氣管切開:
對於病情嚴重、痰液堵塞氣道且其他方法效果不佳的昏迷病人,可考慮氣管切開。氣管切開能建立人工氣道,便於吸痰和保持氣道通暢,但這是一種有創操作,術後需要精心護理,防止感染等併發症的發生。
對於昏迷病人的痰液排出,要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方法。操作過程中要密切觀察病人的生命體徵,如呼吸、心率等。同時,要保持病房空氣濕潤,有助於痰液的稀釋和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