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魯氏菌病肺部CT表現主要包括結節或腫塊影、斑片狀實變、磨玻璃影、胸腔積液、淋巴結腫大、空洞形成及支氣管擴張等。
1. 結節或腫塊影:肺部單發或多發結節是布魯氏菌病最常見的CT表現,直徑多為5-20mm,邊緣模糊或清晰,部分病灶可融合成團塊狀,增強掃描呈輕度強化,可能與肉芽腫性炎症或局部組織壞死有關。
2. 斑片狀實變:表現為肺葉或肺段分布的斑片狀高密度影,邊界不清,常合併支氣管充氣徵,多由肺泡內炎性滲出或出血導致,可伴隨胸膜增厚或粘連。
3. 磨玻璃影:局灶性或瀰漫性磨玻璃密度影多分布於肺外周或胸膜下區域,提示間質性炎症或肺泡壁水腫,部分病例可能與微小肉芽腫或血管周圍炎相關。
4. 胸腔積液:少量至中量胸腔積液多見於單側,以滲出性為主,胸膜增厚常見,少數病例可發展為包裹性積液,需與結核性胸膜炎鑒別。
5. 淋巴結腫大:肺門或縱隔淋巴結腫大相對少見,通常為輕度增大且無壞死,增強後呈均勻強化,可能與病原體血行播散或免疫反應激活有關。
6. 空洞形成及支氣管擴張:極少數患者出現薄壁空洞或支氣管擴張,多見於慢性感染或免疫功能低下者,空洞內壁光滑,周圍伴少量滲出,支氣管擴張多呈柱狀或囊狀。
布魯氏菌病肺部表現缺乏特異性,確診需結合流行病學史、血清學檢測及病原學證據。日常接觸牛羊等家畜或食用未經消毒的乳製品後,若出現長期發熱、乏力伴呼吸道症狀,應及時就醫並告知暴露史。治療以多西環素聯合利福平為主,療程需足量足療程以避免復發。影像學隨訪可評估病灶吸收情況,同時需注意營養支持及併發症管理,避免過度勞累或接觸感染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