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結核與肺癌在CT影像中常通過病灶形態與分布差異、密度特徵、強化方式、伴隨徵象等表現進行鑒別。前者多表現為斑片狀滲出、樹芽徵或空洞,後者則以分葉狀腫塊、毛刺徵或胸膜凹陷為主,但兩者均可出現鈣化、淋巴結腫大等非特異性改變,需結合臨床綜合分析。
1. 病灶形態與分布差異:肺結核多表現為多形性病灶共存,如上葉尖後段或下葉背段的斑片狀滲出、結節影及空洞,周圍常見衛星灶;肺癌多為孤立性腫塊,形態不規則伴分葉、短毛刺,可跨葉生長或侵犯鄰近結構。
2. 密度特徵:肺結核病灶易出現鈣化,活動期可見磨玻璃密度影環繞的實變區,乾酪性壞死區CT值較低;肺癌多呈軟組織密度,內部可見壞死區但鈣化罕見,磨玻璃成分多見於早期腺癌。
3. 強化方式:肺結核肉芽腫期呈環形強化伴中央低密度壞死區,增殖灶呈輕中度均勻強化;肺癌多呈不均勻明顯強化,強化值常>20 HU,血管造影徵多見於肺腺癌。
4. 伴隨徵象:肺結核常伴支氣管播散形成的樹芽徵、鄰近胸膜增厚及淋巴結環形強化;肺癌多伴血管集束徵、胸膜凹陷徵,晚期可見肺門/縱隔淋巴結腫大及遠處轉移。
早期鑒別診斷對改善預後至關重要,建議高危人群定期進行低劑量CT篩查。出現持續咳嗽、咯血、胸痛等症狀時應盡早就醫,避免自行解讀影像報告。臨床診斷需結合結核菌素試驗、腫瘤標誌物、病理活檢等綜合判斷,治療期間嚴格遵循醫囑完成規範療程,戒煙並加強營養支持有助於提升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