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節炎和風濕存在諸多區別,如發病原因、臨床表現、受累部位、治療方法等。
1. 發病原因:
關節炎的發病原因多樣,可能由外傷、感染、退行性變等引起。比如,關節長期過度使用、遭受外力撞擊後,容易引發創傷性關節炎;隨著年齡增長,關節軟骨逐漸磨損,可導致骨性關節炎。而風濕主要是自身免疫性疾病,是機體免疫系統錯誤地攻擊自身組織,如類風濕關節炎,與遺傳、環境等多種因素相關,感染某些病原體後可能誘發自身免疫反應,進而引發風濕。
2. 臨床表現:
關節炎主要表現為關節疼痛、腫脹、活動受限等,疼痛通常在活動或負重時加重,休息後可緩解。例如骨性關節炎患者,在上下樓梯時膝關節疼痛明顯。風濕除了關節症狀外,還常伴有全身症狀,如發熱、乏力、皮疹等。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可能出現晨僵現象,即早晨起床後關節僵硬、活動不靈,持續數小時後逐漸緩解。
3. 受累部位:
關節炎可累及單個或少數幾個關節,常見於負重關節,如膝關節、髖關節等。風濕往往是多關節受累,呈對稱性分布,常見於手指、手腕等小關節。
4. 治療方法
關節炎的治療根據病因不同而異,如創傷性關節炎可能需要手術修復損傷組織,骨性關節炎可採用物理治療、藥物治療等緩解症狀。風濕的治療主要是控制病情進展,常使用抗風濕藥物、免疫抑制劑等,同時配合物理治療。
患病後應及時就醫,明確診斷,配合醫生進行規範治療,定期復查,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以促進病情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