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性早搏和房性早搏在起源部位、心電圖表現、症狀、臨床意義等方面存在區別。
1. 起源部位:
室性早搏:起源於心室的異位起搏點。
房性早搏:起源於心房的異位起搏點。
2. 心電圖表現:
室性早搏:QRS 波群寬大畸形,時限通常大於 0.12 秒,T 波方向與 QRS 主波方向相反。
房性早搏:QRS 波群形態通常正常,有時可出現寬大畸形伴室內差異性傳導時,P波提前出現,形態與竇性 P 波不同。
3. 症狀:
室性早搏:患者可能感到心悸、胸悶、失重感等,嚴重時可導致暈厥。
房性早搏:症狀相對較輕,多為心悸,部分患者可無明顯症狀。
4. 臨床意義:
室性早搏:多見於器質性心臟病患者,但在正常人中也可能發生。頻繁的室性早搏可能增加心臟性猝死的風險。
房性早搏:可發生於正常人,在某些疾病如冠心病、心肌病、甲狀腺功能亢進等患者中也較為常見。一般來說,房性早搏的預後相對較好。
無論是室性早搏還是房性早搏,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都應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避免過度勞累、情緒激動、吸煙、飲酒等。如早搏頻繁發作或伴有明顯症狀,應及時就醫,遵循醫生的建議進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