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節OCT主要用於檢查黃斑部疾病、視網膜神經纖維層厚度評估、視盤形態與水腫分析、脈絡膜病變以及視網膜血管異常等。其通過高分辨率成像技術,為眼科醫生提供後節結構的橫斷面信息,輔助診斷及監測疾病進展。
1. 黃斑部疾病:後節OCT可清晰顯示黃斑區結構,如黃斑裂孔、黃斑前膜、黃斑水腫及年齡相關性黃斑變性AMD等。通過測量視網膜厚度及觀察層次完整性,幫助判斷病變範圍和嚴重程度,指導抗VEGF治療或手術干預。
2. 視網膜神經纖維層厚度評估:常用於青光眼篩查與隨訪,量化分析視神經周圍視網膜神經纖維層變薄情況,結合視野檢查可早期發現視神經損害,對疾病分期和治療效果評估具有重要意義。
3. 視盤形態與水腫分析:通過OCT可識別視盤水腫、視神經炎或顱內壓增高引起的視盤改變,觀察視杯形態及視盤周圍視網膜結構,輔助鑒別視神經病變與假性視盤水腫。
4. 脈絡膜病變:針對中心性漿液性脈絡膜視網膜病變CSC、脈絡膜新生血管CNV等疾病,OCT可檢測脈絡膜增厚、脫離或血管異常增生,尤其在增強深度成像EDI-OCT模式下能更清晰顯示脈絡膜細節。
5. 視網膜血管異常:對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視網膜靜脈阻塞等血管性疾病,OCT可顯示繼發的黃斑水腫、硬性滲出及微血管瘤,結合OCT血管成像OCTA技術還能無創觀察視網膜血流變化。
定期進行眼部檢查對高危人群尤為重要,如糖尿病患者、高度近視者或青光眼家族史患者。出現視力下降、視物變形等症狀時需及時就診,避免自行用藥或延誤治療。檢查前應遵醫囑停戴隱形眼鏡,檢查中配合固定注視以減少偽影。治療後需按醫生建議復診,通過OCT動態對比評估療效。日常注意控制血糖血壓、避免過度用眼及眼部外傷,有助於降低後節病變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