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阻肺的CT表現主要包括肺氣腫、支氣管壁增厚、肺大泡、馬賽克徵及肺動脈擴張等。
1. 肺氣腫:CT表現為肺實質內低密度透亮區,伴局部血管紋理稀疏或消失,可分為小葉中心型多見於雙肺上葉、全小葉型瀰漫分布及間隔旁型胸膜下為主,其中小葉中心型最常見於吸煙者。
2. 支氣管壁增厚:支氣管管壁呈環形增厚伴管腔狹窄,典型表現為雙軌徵或印戒徵,多見於慢性支氣管炎患者,急性加重期可合併黏液栓形成。
3. 肺大泡:為邊界清晰的薄壁含氣囊腔,直徑超過1cm,常位於胸膜下或肺實質內,易合併氣胸或感染。
4. 馬賽克徵:肺實質密度不均勻,表現為高密度與低密度區域交錯分布,低密度區為氣體滯留,高密度區為血流再分布所致,需與間質性肺病鑒別。
5. 肺動脈擴張:肺動脈主幹或分支直徑增寬,提示肺動脈高壓或肺源性心臟病,常見於疾病晚期,CT可見肺動脈主幹直徑超過29mm或右心室肥厚徵象。
對於慢阻肺患者,需在醫生指導下進行規範化治療與長期管理。戒煙是延緩疾病進展的核心措施,同時需避免空氣污染及職業粉塵暴露。建議定期接種流感疫苗與肺炎疫苗以減少感染風險。日常可進行呼吸康復訓練,如縮唇呼吸、腹式呼吸等改善通氣效率。病情監測方面,需關注活動後氣促加重、痰液性狀改變等預警信號,及時調整治療方案。影像學隨訪建議每年至少一次胸部CT檢查,尤其對於肺大泡或肺動脈擴張者,需警惕併發症發生。通過多學科協作管理模式,結合藥物治療與非藥物干預,可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