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蟲病主要通過蚊蟲叮咬、母嬰傳播、輸血傳播、破損皮膚接觸、實驗室感染等途徑感染。
1. 蚊蟲叮咬:絲蟲病的主要傳播途徑是蚊蟲叮咬。當感染絲蟲的蚊蟲叮咬人體時,會將絲狀蚴注入人體,絲狀蚴進入人體後,會在淋巴系統內發育為成蟲。在流行區,在夜間睡眠時,容易被攜帶絲蟲的蚊蟲叮咬,從而增加感染風險。像班氏絲蟲病和馬來絲蟲病,大多都是通過這種方式傳播的。
2. 母嬰傳播:在孕期,若母親感染了絲蟲病,體內的絲蟲有可能通過胎盤或產道傳給胎兒。雖然這種傳播方式相對少見,但也存在一定風險。母親體內的絲蟲幼蟲可能突破胎盤屏障,進入胎兒血液循環,導致胎兒在母體內就感染絲蟲病。
3. 輸血傳播:如果輸入了含有絲蟲幼蟲的血液,受血者就可能感染絲蟲病。不過在現代嚴格的血液篩查制度下,這種傳播途徑已經得到了有效控制。但在一些特殊情況下,如血液篩查不規範或存在漏檢時,仍有感染的可能。
4. 破損皮膚接觸:當皮膚有破損時,接觸到含有絲蟲幼蟲的水或土壤等,幼蟲有可能通過破損處進入人體引發感染。不過這種情況發生的概率較低,通常需要特定的環境條件,比如在絲蟲病流行區且衛生條件較差的地方。
5. 實驗室感染:實驗室工作人員在處理絲蟲樣本時,如果操作不當,防護措施不到位,有可能意外感染絲蟲病。例如在進行絲蟲的培養、檢測等實驗過程中,幼蟲通過皮膚傷口或黏膜進入人體。但這種情況極為罕見,只要嚴格遵守實驗室操作規程,一般可以避免。
在絲蟲病流行地區,要做好防蚊滅蚊措施,如使用蚊帳、蚊香等。前往流行區旅行或生活,要注意個人防護。若出現不明原因的發熱、淋巴結腫大等症狀,應及時就醫檢查。一旦確診,需積極配合治療,嚴格按照醫生的要求用藥,治療期間要注意休息,避免勞累,定期復查,以便及時瞭解治療效果和身體恢復情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