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穿刺是一種有創性檢查方法,雖然在臨床上應用廣泛,但也存在一定的危害。常見的危害包括出血、感染、膽汁漏、氣胸、肝膿腫等。
1. 出血:是肝穿刺最常見的危害之一,多由於穿刺針損傷肝內血管所致。一般出血量較少,可自行停止,但如果出血量較大,可能需要輸血或進行介入治療。
2. 感染:穿刺過程中如果無菌操作不嚴格,可能會導致穿刺部位感染,表現為局部紅腫、疼痛、發熱等。嚴重時可能會引起全身感染,甚至危及生命。
3. 膽汁漏:穿刺過程中如果損傷膽管,可能會導致膽汁漏出,引起腹痛、黃疸等症狀。一般通過放置引流管等方法進行治療,多數患者可恢復。
4. 氣胸:對於靠近胸膜的肝臟進行穿刺時,可能會損傷胸膜,導致氣胸。輕度氣胸可自行吸收,嚴重時需要進行胸腔閉式引流等治療。
5. 肝膿腫:穿刺過程中如果細菌進入肝臟,可能會引起肝膿腫,表現為高熱、寒戰、肝區疼痛等。需要使用抗生素等進行治療,必要時可能需要手術引流。
肝穿刺是一項較為複雜的檢查技術,需要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進行。在進行肝穿刺前,醫生會對患者進行全面的評估,包括凝血功能、肝功能等,以確定是否適合進行穿刺。同時,醫生會嚴格遵守無菌操作原則,以減少感染等併發症的發生。在穿刺後,患者需要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如出現腹痛、發熱、出血等症狀,應及時告知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