顱內表皮樣囊腫是一種先天性良性腫瘤,起源於異位胚胎殘餘組織的外胚層組織。它是神經管閉合期間,外胚層細胞移行異常所致,佔顱內腫瘤的0.2% - 1.8%。
顱內表皮樣囊腫好發於青壯年,以腦橋小腦角區最為常見,其次為鞍區、第四腦室、側腦室、大腦半球、小腦等部位。該囊腫的生長較為緩慢,病程可長達數年。其臨床表現因腫瘤部位而異,常見的症狀包括頭痛、嘔吐、癲癇、共濟失調、聽力下降、視力障礙等。
在影像學檢查中,頭顱CT可顯示腫瘤呈低密度或混雜密度,形態不規則,邊界清楚,可有鈣化。頭顱MRI對顱內表皮樣囊腫的診斷具有重要意義,T1加權像上呈低信號,T2加權像上呈高信號,增強掃描一般無強化。
對於顱內表皮樣囊腫的治療,手術切除是主要的治療方法。手術的目的是盡可能全切除腫瘤,緩解症狀,減少復發。如果腫瘤與周圍神經、血管粘連緊密,難以完全切除,術後可能需要進行放療或化療。
在日常生活中,患者應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保證充足的睡眠,避免過度勞累。同時,要注意定期復查,以便及時發現病情變化,採取相應的治療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