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急性腸套疊是指一段腸管套入與其相連的腸腔內,並導致腸內容物通過障礙。多發生於2歲以下的嬰幼兒,尤其是4 - 10個月的嬰兒。
小兒急性腸套疊的發病原因尚不明確,可能與多種因素有關。飲食改變、病毒感染、腸痙攣及自主神經失調等都可能引起腸套疊。其典型症狀為陣發性腹痛、嘔吐、血便及腹部包塊。患兒會突然出現陣發性有規律的哭鬧,持續約10 - 20分鐘後,可獲得暫時緩解,但不久後又會反復發作。隨著病情的發展,患兒會出現嘔吐,起初為乳汁、乳塊或食物殘渣,之後可帶有膽汁,晚期則為糞便樣液體。發病後6 - 12小時,患兒會排出暗紅色果醬樣血便,有時為深紅色血水,無糞臭。在右上腹季肋下可觸及臘腸樣腫物。
如果懷疑小兒患有急性腸套疊,應及時就醫。醫生會根據患兒的症狀、體徵及相關檢查結果進行診斷。一旦確診,應盡快進行治療,常用的治療方法為空氣灌腸復位。如果復位失敗或出現腸壞死等情況,則需要進行手術治療。
對於小兒急性腸套疊,家長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觀察孩子的情況,尤其是飲食和排便情況。當孩子出現異常哭鬧、嘔吐、血便等症狀時,要及時帶孩子到醫院就診,以免延誤病情。同時,在治療後,要按照醫生的建議進行護理,幫助孩子盡快恢復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