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收不良綜合徵是指各種原因引起的小腸消化、吸收功能減損,以致營養物質不能正常吸收,而從糞便中排泄,引起營養缺乏的一系列臨床綜合徵。
引起吸收不良綜合徵的原因有很多。消化系統的疾病如慢性胰腺炎、胰腺癌、肝膽疾病等,可能會影響消化酶的分泌或膽汁的排泄,從而導致消化和吸收功能障礙。小腸本身的疾病,如小腸黏膜病變、小腸切除過多等,會使小腸的吸收面積減少,影響營養物質的吸收。全身性疾病如甲狀腺功能減退、糖尿病等,也可能通過影響機體的代謝功能,進而導致吸收不良。
吸收不良綜合徵的臨床表現多樣,主要包括腹瀉、體重減輕、營養不良、維生素缺乏等。患者可能會出現大便次數增多、糞便量多且含有未消化的食物,長期患病可導致消瘦、乏力、貧血等症狀。由於維生素吸收不良,還可能出現相應的維生素缺乏症,如夜盲症、口角炎、腳氣病等。
對於吸收不良綜合徵的診斷,需要綜合考慮患者的症狀、病史、實驗室檢查等。常用的檢查方法包括糞便檢查、血液生化檢查、小腸吸收功能試驗、影像學檢查等。通過這些檢查,可以明確病因,並制定相應的治療方案。
在治療方面,主要是針對病因進行治療。例如,對於消化系統疾病引起的吸收不良,需要治療原發疾病,改善消化功能。同時,還需要進行營養支持治療,補充缺乏的營養物質,如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等。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也需要注意飲食,選擇易消化、富含營養的食物,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和高脂肪食物。定期進行復查,以便及時調整治療方案。吸收不良綜合徵需要早診斷、早治療,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