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守治療骨折的方法主要有復位、固定、藥物治療、物理治療、康復訓練等。
1. 復位:骨折發生後,首先要對骨折部位進行復位,使骨折斷端恢復到正常或接近正常的解剖位置。對於骨折而言,正確的復位能為後續愈合創造良好條件,讓骨折斷端接觸良好,有利於骨痂生長和骨折愈合。通過手法復位,憑借專業技巧和經驗,在局部麻醉下,用雙手對骨折部位進行牽拉、推擠等操作,使骨折斷端復位;對於一些複雜骨折,還可借助牽引復位,利用器械持續牽引骨折肢體,逐漸糾正骨折移位。
2. 固定:固定是骨折保守治療的關鍵環節,通過使用外固定器具,如石膏繃帶、小夾板等,將骨折部位固定起來,防止骨折斷端再次移位。對於骨折患者,穩定的固定環境能保證骨折斷端在愈合過程中保持相對靜止,減少斷端的微動,為骨折愈合提供穩定的力學環境。石膏繃帶固定是將石膏粉製成的繃帶浸濕後,纏繞在骨折肢體上,待其乾燥後形成堅硬的外殼,起到固定作用;小夾板固定則是選用合適的木板、竹板等,通過繃帶捆綁在骨折部位周圍,起到固定和支撐作用。
3. 藥物治療:藥物治療在骨折恢復中也起著重要作用。可使用傷科接骨片,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舒筋壯骨的功效,能促進骨折部位的血液循環,加快骨折愈合;骨肽片能調節骨代謝,刺激成骨細胞增殖,促進新骨形成;仙靈骨葆膠囊能滋補肝腎,接骨續筋,強身健骨,有助於增強骨骼的修復能力。這些藥物需嚴格按照醫生的囑咐使用,以確保治療效果和用藥安全。
4. 物理治療:物理治療可輔助骨折恢復。熱敷能促進骨折部位的血液循環,使局部血管擴張,增加血液供應,帶走代謝廢物,減輕腫脹和疼痛。紅外線照射利用紅外線的熱效應,深入組織內部,改善局部營養代謝,促進細胞的修復和再生。超聲波治療則通過機械效應、溫熱效應和理化效應,加速骨折部位的血液循環,促進骨痂生長,提高骨折愈合的速度和質量。
5. 康復訓練:康復訓練對於骨折患者的功能恢復至關重要。在骨折愈合的不同階段,進行針對性的康復訓練。早期進行肌肉的等長收縮訓練,可促進血液循環,防止肌肉萎縮和關節粘連。中期增加關節的活動度訓練,逐漸恢復關節的正常功能。後期進行負重訓練和日常生活能力訓練,幫助患者恢復正常的生活和工作能力。
骨折保守治療期間,要嚴格按照安排進行各項治療和訓練。按時服用藥物,定期復查,以便及時瞭解骨折愈合情況並調整治療方案。注意固定部位的護理,保持清潔乾燥,避免受壓。在康復訓練過程中,要循序漸進,避免過度用力導致骨折再次移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