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經不調常見的針灸方法有腹部穴位針灸、腰骶部穴位針灸、下肢穴位針灸、上肢穴位針灸、耳穴針灸等。
1.腹部穴位針灸:選取關元、氣海、中極等穴位。關元穴位於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3寸,針刺此穴可培元固本、補益下焦。氣海穴在臍下1.5寸,能益氣助陽、調經固經。中極穴位於臍下4寸,有通利下焦、調理衝任的作用,通過針刺這些穴位可調節腹部氣血,改善月經不調。
2.腰骶部穴位針灸:常用穴位有腎俞、命門、次髎等。腎俞穴在腰部,第2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可益腎助陽、強腰利水,對腎虛型月經不調有較好療效。命門穴位於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能培元固本、強健腰膝。次髎穴在骶部,第2骶後孔中,可調理下焦、通經活絡。
3.下肢穴位針灸:三陰交、足三里、血海等穴位較為常用。三陰交在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後方,是足三陰經交會處,能健脾和胃、調補肝腎、行氣活血。足三里位於小腿外側,犢鼻下3寸,有調理脾胃、補中益氣的功效。血海穴在股前區,髕底內側端上2寸,可養血潤燥、祛風止癢,針刺這些穴位可調節下肢氣血。
4.上肢穴位針灸:內關、合谷等穴位可選用。內關穴位於前臂掌側,腕橫紋上2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能寧心安神、理氣止痛。合谷穴在手背,第2掌骨橈側的中點處,有疏風解表、行氣活血的作用,通過針刺上肢穴位可調節全身氣血。
5.耳穴針灸:選取子宮、內分泌、肝、腎等耳穴。耳穴針灸通過刺激耳部相應穴位,可調節臟腑功能,改善月經不調症狀。
針灸治療月經不調需根據個人體質和病情辨證論治,由專業針灸師操作。治療期間應保持心情舒暢,避免過度勞累和受寒,飲食宜清淡營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