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源性胰腺炎是指由於膽道疾病,如膽結石、膽道感染等,導致膽汁反流進入胰管,激活胰酶,從而引起胰腺組織自身消化、水腫、出血甚至壞死的一種急性炎症性疾病。
膽源性胰腺炎的發病機制主要與膽道和胰腺的解剖結構有關。膽總管和胰管在十二指腸乳頭處匯合,共同開口於十二指腸。當膽道發生疾病時,如膽結石堵塞膽總管末端,可使膽汁排出受阻,壓力升高,膽汁可能逆流進入胰管。膽汁中的某些成分,如膽鹽等,可激活胰酶原,使之變為有活性的胰酶,進而引發胰腺的炎症反應。
膽源性胰腺炎的臨床表現主要包括腹痛、惡心、嘔吐、發熱等。腹痛通常較為劇烈,位於上腹部,可向背部放射。患者還可能出現黃疸、腹脹等症狀。診斷膽源性胰腺炎需要結合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如血澱粉酶、脂肪酶升高以及影像學檢查如腹部超聲、CT等。
對於膽源性胰腺炎的治療,首先需要採取禁食、胃腸減壓、補液等支持治療措施,以維持患者的水、電解質和酸鹼平衡。同時,需要使用抑制胰腺分泌的藥物,如生長抑素等,以減輕胰腺的炎症反應。如果存在膽道梗阻,如膽結石嵌頓,可能需要進行內鏡下逆行胰膽管造影ERCP或手術治療,以解除膽道梗阻,防止胰腺炎的進一步惡化。
在日常生活中,為了預防膽源性胰腺炎的發生,應該注意飲食健康,避免暴飲暴食,尤其是要減少高脂肪、高膽固醇食物的攝入。定期進行體檢,及時發現和治療膽道疾病,也是預防膽源性胰腺炎的重要措施。如果已經被診斷為膽源性胰腺炎,患者應嚴格按照醫生的建議進行治療和康復,注意休息,避免勞累,以促進身體的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