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保守治療主要包括復位、固定、藥物治療、物理治療、康復訓練等方法。
1. 復位:骨折發生後,首先要對骨折部位進行復位,使骨折斷端恢復到正常或接近正常的解剖位置。對於骨折而言,正確的復位能為後續愈合創造良好條件,讓骨骼在正確位置上生長,減少畸形愈合風險。通過手法復位,醫生憑借專業技巧和經驗,在局部麻醉下,用雙手將骨折斷端輕柔地推擠、牽拉,使其復位;對於一些複雜骨折,還可借助牽引復位,利用器械持續牽引骨折肢體,逐漸糾正骨折移位。
2. 固定:固定是骨折保守治療的關鍵環節。通過固定骨折部位,能防止骨折斷端再次移位,為骨折愈合提供穩定環境。常見的有小夾板固定,選用合適的木質或塑料夾板,根據骨折部位和肢體形狀塑形後,用繃帶捆綁固定在骨折肢體周圍;石膏繃帶固定則是將石膏繃帶浸濕後纏繞在骨折肢體上,待其硬化後起到固定作用;還有外固定支架,通過在骨折部位兩側的骨骼上打入鋼針,連接外固定支架裝置,實現對骨折的穩定固定。
3. 藥物治療:藥物治療在骨折恢復中也起著重要作用。口服接骨七釐片,其具有活血化瘀、接骨止痛功效,能促進骨折部位血液循環,加快骨折愈合;傷科接骨片可消腫止痛、舒筋壯骨,有助於減輕骨折處的腫脹疼痛;仙靈骨葆膠囊能滋補肝腎、接骨續筋,增強骨骼營養,促進骨折修復。這些藥物需嚴格按照醫生的囑咐按時按量服用。
4. 物理治療:物理治療可輔助骨折恢復。熱敷能使局部血管擴張,促進血液循環,加快骨折部位的新陳代謝,利於營養物質的輸送和代謝廢物的排出;紅外線照射通過熱效應,改善骨折處的血液供應,減輕炎症反應;超聲波治療能刺激骨折部位細胞的活性,促進骨痂生長,加速骨折愈合進程。
5. 康復訓練:康復訓練能幫助骨折患者恢復肢體功能。在骨折早期,進行肌肉等長收縮訓練,即肌肉在收縮時長度不變,可防止肌肉萎縮,促進血液循環;中期增加關節的屈伸活動,逐漸恢復關節的活動度;後期進行負重訓練和日常生活功能訓練,如行走、抓握物品等,使肢體功能最大程度恢復正常。
治療期間要嚴格按照醫生要求進行各項操作,定期前往醫院復查,根據骨折愈合情況及時調整治療方案。飲食上多攝入富含蛋白質、鈣等營養物質的食物,保證充足休息,避免過早過度活動骨折肢體,以免影響骨折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