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流性食管炎是一種由於胃、十二指腸內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食管黏膜炎症、糜爛、潰瘍甚至纖維化等病變的疾病。
反流性食管炎的發病原因較為複雜。其中,食管下括約肌功能障礙是導致反流的主要原因。當食管下括約肌壓力降低或鬆弛時,胃內容物就容易反流進入食管。胃酸、胃蛋白酶、膽汁等反流物對食管黏膜的損傷,以及食管清除反流物的能力下降等因素,也都可能參與了反流性食管炎的發生發展。
反流性食管炎的症狀多樣,常見的有燒心、反酸、胸痛等。燒心通常表現為胸骨後或上腹部的燒灼感,多在進食後出現。反酸則是指胃內容物反流至口腔,患者可感覺到酸味或苦味。胸痛可能與胃酸刺激食管神經有關,疼痛可放射至背部、肩部等部位。部分患者還可能出現吞咽困難、咳嗽、哮喘等食管外症狀。
對於反流性食管炎的診斷,醫生通常會根據患者的症狀、體徵,並結合胃鏡、食管pH監測等檢查結果來進行綜合判斷。
在治療方面,主要包括改變生活方式、藥物治療和手術治療。改變生活方式是治療反流性食管炎的基礎,患者應避免進食高脂肪、巧克力、咖啡等食物,避免暴飲暴食,戒煙限酒,睡前2-3小時內不宜進食,睡覺時可將床頭抬高15-20釐米,以減少反流的發生。藥物治療主要包括抑酸藥、促胃腸動力藥等,可緩解症狀,促進食管黏膜的修復。對於病情嚴重、藥物治療無效或出現併發症的患者,可能需要考慮手術治療。
反流性食管炎是一種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患者應及時就醫,遵醫囑進行治療,並注意調整生活方式,以提高生活質量。在日常生活中,患者應保持良好的飲食習慣,避免過度勞累和精神緊張,適當進行體育鍛鍊,增強體質。如果出現症狀加重或新的症狀,應及時復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