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內分泌腫瘤常見類型有胃腸胰神經內分泌腫瘤、肺神經內分泌腫瘤、甲狀腺髓樣癌、嗜鉻細胞瘤、副神經節瘤等。
1. 胃腸胰神經內分泌腫瘤:是最常見的神經內分泌腫瘤類型,起源於胃腸道和胰腺的神經內分泌細胞。可發生於胃、小腸、結腸、直腸以及胰腺等部位,臨床表現多樣,取決於腫瘤的部位、大小和分泌的激素。有的可能出現腹痛、腹瀉、消化不良等症狀,部分會因分泌特殊激素引發如類癌綜合徵等特殊表現。
2. 肺神經內分泌腫瘤:發生於肺部的神經內分泌細胞,包括典型類癌、不典型類癌、小細胞肺癌和大細胞神經內分泌癌等。典型類癌相對預後較好,生長緩慢;不典型類癌惡性程度稍高;小細胞肺癌是常見且惡性程度高、進展快的類型;大細胞神經內分泌癌也具有較高侵襲性。
3. 甲狀腺髓樣癌:起源於甲狀腺濾泡旁細胞,能分泌降鈣素等多種激素。具有一定的家族遺傳性,部分患者有家族病史。早期多表現為甲狀腺結節,可伴有頸部淋巴結腫大,病情進展可能出現聲音嘶啞、吞咽困難等症狀。
4. 嗜鉻細胞瘤:主要起源於腎上腺髓質嗜鉻細胞,可間斷或持續地釋放大量兒茶酚胺,引起持續性或陣發性高血壓及多個器官功能及代謝紊亂。患者常出現陣發性或持續性高血壓、頭痛、心悸、多汗等症狀。
5. 副神經節瘤:發生於身體多個部位的副神經節,如頭頸部、縱隔、腹膜後等。多為良性,但也有惡變可能。頭頸部副神經節瘤常見於頸動脈體、頸靜脈球等部位,可能出現局部腫塊;縱隔和腹膜後的副神經節瘤早期症狀不明顯,較大時可能壓迫周圍組織器官產生相應症狀。
神經內分泌腫瘤的症狀複雜多樣,容易誤診漏診。若出現不明原因的症狀,如異常的血壓波動、消化功能紊亂等,應及時就醫進行全面檢查。治療方案需依據腫瘤類型、分期等綜合制定,患者要積極配合治療,定期復查,以便及時調整治療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