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熱病,又稱腎綜合徵出血熱,是由漢坦病毒屬的各型病毒引起的,以鼠類為主要傳染源的一種自然疫源性疾病。
本病的主要病理變化是全身小血管和毛細血管廣泛性損害,臨床上以發熱、低血壓休克、充血出血和腎損害為主要表現。患者起病急,病情進展快,若治療不及時,可引起死亡。
出血熱病的潛伏期一般為7~14天,典型病例病程中有發熱期、低血壓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復期的五期經過。在發熱期,患者會出現發熱、全身中毒症狀、毛細血管損傷和腎損害等表現。低血壓休克期多在發熱4~6日,體溫開始下降時或退熱後不久,主要為失血漿性低血容量休克的表現。少尿期與低血壓休克期常無明顯界限,在低血壓休克期患者出現少尿時,兩者可重疊存在。多尿期一般出現在病程第9~14日,腎臟組織損害逐漸修復,但由於腎小管回吸收功能尚未完全恢復,以致尿量顯著增多。恢復期隨著腎功能的逐漸恢復,尿量減至3000ml以下時,即進入恢復期。
對於出血熱病,預防尤為重要。應加強滅鼠和防鼠措施,避免接觸鼠類及其排泄物。在野外工作時,要注意做好個人防護,防止被鼠咬傷。一旦出現疑似出血熱病的症狀,應及時就醫,以便早期診斷和治療。患者在治療過程中,應嚴格按照醫生的建議進行治療和護理,注意休息,加強營養,保持良好的心態,促進身體的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