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性眩暈是指由於頸椎病變引起的以眩暈為主要表現的臨床綜合徵。
頸性眩暈的發病機制較為複雜。頸椎的病變,如頸椎骨質增生、頸椎間盤突出、頸椎關節紊亂等,可能會壓迫或刺激椎動脈,導致椎動脈供血不足,從而引起腦部缺血,產生眩暈症狀。頸椎病變還可能影響頸部的交感神經,導致血管舒縮功能障礙,也會引發眩暈。
頸性眩暈的症狀除了眩暈外,還可能伴有頭痛、頸部疼痛、惡心、嘔吐、耳鳴、視力模糊等。這些症狀可能會在頸部活動時加重,如轉頭、仰頭、低頭等。
對於頸性眩暈的診斷,需要綜合考慮患者的症狀、體徵、影像學檢查等。常用的檢查方法包括頸椎 X 線、CT、MRI 等,以及椎動脈超聲、腦血流圖等。
在治療方面,首先要針對頸椎病變進行治療,如物理治療、藥物治療、頸椎牽引等。如果保守治療無效,病情嚴重影響生活質量,可能需要考慮手術治療。
日常生活中,頸性眩暈患者應注意保持良好的姿勢,避免長時間低頭或仰頭,注意頸部保暖,避免頸部受傷。同時,應適當進行頸部運動,如頸部伸展、旋轉等,以增強頸部肌肉的力量,維持頸椎的穩定性。如果出現眩暈等症狀,應及時就醫,遵循醫生的建議進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