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膿腫是肝臟受到細菌、真菌或阿米巴原蟲等微生物感染後,引起的肝臟局部組織炎症、壞死、液化,形成的膿性包腔。
肝膿腫的病因較為複雜。細菌可以通過膽道感染、門靜脈系統感染、肝動脈感染、開放性肝損傷的直接感染等途徑侵入肝臟,引發肝膿腫。身體其他部位的感染病灶,細菌也可經血液循環進入肝臟。真菌感染引起的肝膿腫,常繼發於機體免疫功能低下者。阿米巴肝膿腫則主要繼發於阿米巴痢疾。
肝膿腫的臨床表現主要包括發熱、寒戰、肝區疼痛、乏力、食慾不振等。患者可能會出現高熱,體溫可達39℃以上,同時伴有肝區持續性鈍痛或脹痛。在體格檢查時,可發現肝區有壓痛和叩擊痛,肝臟腫大等體徵。
對於肝膿腫的診斷,醫生通常會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實驗室檢查如血常規、肝功能、血培養等以及影像學檢查如B超、CT 等來綜合判斷。
治療肝膿腫的方法主要包括抗生素治療、穿刺引流和手術治療。抗生素治療是基礎,根據病原菌的種類選擇敏感的抗生素。對於較大的膿腫,穿刺引流可以幫助排出膿液,減輕症狀。在某些情況下,如膿腫破裂、保守治療無效等,可能需要進行手術治療。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和衛生習慣,增強自身免疫力,預防感染的發生。如果出現發熱、肝區疼痛等不適症狀,應及時就醫,以便早期診斷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