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熱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主要通過埃及伊蚊和白紋伊蚊叮咬傳播。
登革熱的症狀通常在感染後 3 至 14 天出現,包括突發高熱、頭痛、眼眶痛、關節肌肉疼痛、皮疹等。部分患者還可能出現出血傾向,如牙齦出血、鼻出血、皮下出血等。病情嚴重時,可能會發展為登革出血熱或登革休克綜合徵,危及生命。
登革熱的診斷主要依據臨床表現、流行病學史和實驗室檢查。一旦懷疑感染登革熱,應及時就醫,並告知醫生近期的旅行史和蚊蟲叮咬情況。實驗室檢查包括血常規、病毒核酸檢測、血清學檢測等,有助於明確診斷。
對於登革熱的治療,目前尚無特效藥物,主要採取對症治療和支持治療。患者應臥床休息,注意飲食清淡,多喝水。高熱時可採取物理降溫或藥物降溫,疼痛明顯者可給予解熱鎮痛藥。出現出血傾向時,應給予止血藥物。同時,要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及時發現並處理可能出現的併發症。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注意預防登革熱。保持居住環境的清潔衛生,清除積水,消滅蚊蟲滋生地。外出時使用驅蚊劑,穿長袖衣物,避免蚊蟲叮咬。如果出現發熱、頭痛等症狀,應及時就醫,以便早期診斷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