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性貧血是一組由多種病因所致的骨髓造血功能障礙,以全血細胞減少為主要表現的綜合徵。
再生性貧血的發病原因較為複雜,包括藥物因素如某些抗生素、抗腫瘤藥物等、化學毒物如苯、甲醛等、電離輻射、病毒感染如肝炎病毒、EB 病毒等以及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這些因素可能會損傷骨髓造血乾細胞或影響其增殖、分化,導致造血功能衰竭。
再生性貧血的臨床表現主要為進行性貧血、出血和感染。患者可能會出現面色蒼白、乏力、頭暈、心悸等貧血症狀,皮膚瘀點、瘀斑、鼻出血、牙齦出血等出血症狀,以及發熱、咳嗽、咳痰等感染症狀。病情嚴重者,可能會危及生命。
對於再生性貧血的診斷,需要結合臨床表現、血常規、骨髓穿刺及活檢等檢查結果進行綜合判斷。治療方法主要包括去除病因、支持治療如輸血、抗感染等、免疫抑制治療、促造血治療以及造血乾細胞移植等。治療方案的選擇應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個體化制定。
在日常生活中,應該盡量避免接觸可能導致再生性貧血的危險因素,如避免長期接觸化學毒物和電離輻射,合理使用藥物等。如果出現不明原因的貧血、出血或感染症狀,應及時就醫,以便早期診斷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