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異反應是指機體對移植物如器官、組織或細胞產生的免疫反應,表現為對移植物的排斥和破壞。
當一個人的身體接受來自他人或其他物種的組織或器官時,免疫系統會將其視為外來物,並試圖通過一系列免疫機制來清除它們。免疫系統會識別移植物表面的抗原,並產生相應的抗體和免疫細胞來攻擊和破壞移植物。這種免疫反應可能會導致移植物功能障礙,甚至衰竭,從而影響移植手術的成功。
排異反應的嚴重程度可以分為超急性排異反應、急性排異反應和慢性排異反應。超急性排異反應通常在移植後數分鐘至數小時內發生,是由於受者體內預先存在針對供者抗原的抗體,導致移植物迅速被破壞。急性排異反應一般在移植後數天至幾周內出現,主要由細胞免疫反應引起,表現為移植物的炎症和功能損害。慢性排異反應則是在移植後數月至數年發生,其發病機制較為複雜,涉及免疫和非免疫因素,可導致移植物逐漸纖維化和功能喪失。
為了減少排異反應的發生,醫生會在移植前進行嚴格的組織配型,選擇與受者相容性較高的供者。患者在移植後需要長期服用免疫抑制劑,以抑制免疫系統對移植物的攻擊。同時,患者還需要定期進行檢查,以便及時發現和處理排異反應。
在日常生活中,接受移植的患者需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如合理飲食、適量運動、避免感染等。患者應按照醫生的建議進行治療和隨訪,以提高移植成功率和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