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力性損傷是由於身體局部組織長期受壓,導致血液循環障礙,局部組織持續缺血、缺氧、營養不良而引起的皮膚及皮下組織損傷。壓力性損傷可分為以下幾期:
1.1期壓力性損傷:指壓不變白紅斑,皮膚完整。局部皮膚完好,出現壓之不變白的紅斑,在深色皮膚表現可能不同。此期的皮膚完整性未破壞,可有疼痛、硬腫、鬆軟。
2.2期壓力性損傷:部分皮層缺失伴真皮層暴露。部分皮層缺失,真皮層暴露,傷口床有活性、呈粉色或紅色,濕潤,也可表現為完整或破損的漿液性水皰。脂肪及深部組織未暴露,無肉芽組織、腐肉、焦痂。
3.3期壓力性損傷:全層皮膚缺失。全層皮膚缺失,常常可見脂肪、肉芽組織和邊緣內卷。可見腐肉和或焦痂。不同解剖位置的組織損傷深度存在差異。
4.4期壓力性損傷:全層皮膚和組織缺失。全層皮膚和組織缺失,伴有肌肉、肌腱、骨骼的暴露,可出現腐肉和或焦痂。傷口床某些部位有竇道或潛行。
5.不可分期壓力性損傷:全層皮膚和組織缺失,損傷程度被掩蓋。全層皮膚和組織缺失,由於被腐肉和或焦痂掩蓋,不能確認組織缺失的程度。只有徹底清除腐肉和或焦痂,才能判斷損傷是3期還是4期。
6.深部組織壓力性損傷:持續的指壓不變白,顏色為深紅色,栗色或紫色。完整或破損的局部皮膚出現持續的指壓不變白深紅色,栗色或紫色,或表皮分離呈現黑色的傷口床或充血水皰。疼痛和溫度變化通常先於顏色改變出現。
在日常生活中,應注意定時翻身,避免局部組織長期受壓;保持皮膚清潔乾燥,避免潮濕刺激;加強營養,增強皮膚的抵抗力等,以預防壓力性損傷的發生。如果已經出現壓力性損傷,應及時就醫,遵循醫生的建議進行治療和護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