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腫瘤患者的 CT 表現多樣,包括骨質破壞、椎旁軟組織腫塊、椎管內佔位、病理性骨折等。
1. 骨質破壞:
溶骨性破壞:表現為骨質密度減低,骨小梁稀疏、消失,骨皮質變薄、中斷,常見於轉移性腫瘤、骨髓瘤等。
成骨性破壞:骨質密度增高,骨小梁增粗、紊亂,常見於前列腺癌、乳腺癌等骨轉移瘤,以及原發性骨肉瘤等。
混合性破壞:同時存在溶骨性和成骨性改變,多見於脊索瘤等。
2. 椎旁軟組織腫塊:
良性腫瘤:腫塊邊界清楚,密度均勻,增強後輕度強化,如神經鞘瘤、血管瘤等。
惡性腫瘤:腫塊邊界不清,密度不均勻,可侵犯周圍組織,增強後明顯強化,如淋巴瘤、轉移瘤等。
3. 椎管內佔位:
髓內腫瘤:脊髓增粗,可伴有囊變、出血,常見於室管膜瘤、星形細胞瘤等。
髓外硬膜下腫瘤:脊髓受壓移位,硬膜下間隙增寬,常見於神經鞘瘤、脊膜瘤等。
硬膜外腫瘤:硬膜外間隙增寬,骨質破壞,常見於轉移瘤、淋巴瘤等。
4. 病理性骨折:
脊柱骨結構連續性中斷,可伴有椎體壓縮變形,常見於轉移性腫瘤、原發性骨腫瘤等。
對於脊柱腫瘤患者,CT 檢查有助於明確腫瘤的部位、範圍、性質以及與周圍組織的關係,為臨床治療提供重要依據。在日常生活中,患者應保持良好的心態,積極配合治療,注意休息,避免過度勞累,加強營養,提高自身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