姿勢性雙手震顫是一種常見的神經系統症狀,其病因較為複雜,包括生理性震顫、特發性震顫、帕金森病、甲狀腺功能亢進、藥物性震顫等。
1. 生理性震顫:這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通常在緊張、焦慮、疲勞、情緒激動或做精細動作時出現,震顫幅度較小,頻率較快,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療,通過休息、放鬆情緒等方式可緩解。
2. 特發性震顫:是一種常見的運動障礙性疾病,多有家族史,表現為姿勢性或動作性震顫,常累及上肢、頭部和面部,震顫頻率為4 - 12Hz,一般進展緩慢,對日常生活影響較小的患者可暫不治療,症狀明顯者可使用藥物治療。
3. 帕金森病:多見於中老年人,除了震顫外,還伴有動作遲緩、肌肉僵硬、姿勢平衡障礙等症狀,震顫多為靜止性震顫,但在疾病早期也可出現姿勢性震顫,帕金森病的治療包括藥物治療、手術治療和康復治療等。
4. 甲狀腺功能亢進:由於甲狀腺激素分泌過多,導致機體代謝亢進,神經系統興奮性增高,可出現雙手震顫,同時還伴有心悸、多汗、消瘦、煩躁等症狀,治療主要是針對甲亢,如使用抗甲狀腺藥物、放射性碘治療或手術治療。
5. 藥物性震顫:某些藥物如抗精神病藥物、抗癲癇藥物、茶鹼類藥物等,可能會引起震顫副作用,停藥或調整藥物劑量後,震顫症狀通常可緩解。
在日常生活中,若出現姿勢性雙手震顫,應及時就醫,進行詳細的病史詢問、體格檢查和相關實驗室檢查,以明確病因,並採取相應的治療措施。同時,要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避免過度勞累和精神緊張,有助於緩解震顫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