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過疫苗發燒可能是疫苗反應、感染、過敏、自身免疫反應、環境因素等因素導致,需要針對病因治療,可採取的方法有物理降溫、藥物治療、遠離過敏原等。
1. 疫苗反應:疫苗對於人體來說是一種異物,接種後身體免疫系統會識別並做出反應,可能導致體溫調節中樞紊亂引起發燒。這是比較常見的情況。通常體溫不超過 38.5℃,可先採取物理降溫,如用濕毛巾敷額頭、頸部、腋窩、腹股溝等大動脈處,每 15 - 20 分鐘更換一次。若體溫超過 38.5℃,可遵醫囑服用布洛芬混懸液、對乙酰氨基酚片、柴胡口服液等藥物降溫。
2. 感染:接種疫苗後身體抵抗力可能暫時下降,此時若受到細菌、病毒等病原體侵襲,容易引發感染導致發燒。要注意觀察是否有其他伴隨症狀,如咳嗽、流涕等。若是病毒感染,可遵醫囑服用利巴韋林顆粒、抗病毒口服液、磷酸奧司他韋膠囊等;細菌感染則可使用阿莫西林膠囊、頭孢克肟顆粒、阿奇霉素片等抗生素治療。
3. 過敏:少數人可能對疫苗中的某些成分過敏,引發過敏反應導致發燒。可能伴有皮疹、瘙癢等症狀。需及時遠離過敏原,症狀較輕者可遵醫囑口服氯雷他定片、西替利嗪滴劑、馬來酸氯苯那敏片等抗過敏藥物;症狀嚴重出現呼吸困難等情況需立即就醫。
4. 自身免疫反應:個體自身免疫系統較為敏感,接種疫苗後免疫系統過度激活,引發自身免疫反應導致發燒。一般可先進行物理降溫,若體溫持續不降或伴有其他不適,可遵醫囑使用調節免疫的藥物,如匹多莫德口服液、轉移因子膠囊、脾氨肽凍乾粉等。
5. 環境因素:接種疫苗後所處環境溫度過高、穿著衣物過多等,影響身體散熱,也可能引起體溫升高。應及時調整環境溫度,保持室內通風良好,適當減少衣物,幫助散熱,一般體溫可逐漸恢復正常。
接種疫苗後要多休息、多喝水,密切觀察體溫及身體狀況變化。若發燒持續時間較長、體溫過高或伴有嚴重不適症狀,應及時前往醫院就診,以便明確病因並進行針對性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