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崴著腫了應根據外力撞擊、過度勞累、姿勢不當、關節退變、韌帶鬆弛等病因治療,可採取的方法有休息、冷敷、加壓、抬高患肢等。
1. 外力撞擊:腳受到外力直接撞擊,如摔倒、碰撞等,導致局部軟組織損傷和腫脹。應立即停止活動,避免進一步損傷,可在 48 小時內冷敷,如用冰袋或冷毛巾敷在受傷部位,每次 15 - 20 分鐘,每天 3 - 4 次;之後可適當加壓包扎,如使用彈性繃帶;並將患肢抬高,略高於心臟水平,促進血液回流,減輕腫脹。可遵醫囑服用三七片、雲南白藥膠囊、活血止痛膠囊等藥物。
2. 過度勞累:長時間行走、站立或運動,使腳部肌肉和韌帶疲勞,容易引發腳崴腫。要注意休息,讓腳部得到充分放鬆,可進行局部按摩,促進血液循環。可遵醫囑服用布洛芬緩釋膠囊、雙氯芬酸鈉腸溶片、塞來昔布膠囊等藥物緩解疼痛。
3. 姿勢不當:行走或站立時姿勢不正確,如內八字、外八字等,長期積累會對腳部關節造成壓力,引發腳崴腫。要注意糾正姿勢,避免長時間保持不良姿勢。可適當進行腳部功能鍛鍊,如踮腳、繞圈等。
4. 關節退變:隨著年齡增長,腳部關節軟骨磨損,關節穩定性下降,容易崴腳腫。要注意保暖,避免關節受寒,可使用護膝等輔助器具。可遵醫囑服用氨基葡萄糖膠囊、硫酸軟骨素片、透明質酸鈉注射液等藥物改善關節功能。
5. 韌帶鬆弛:腳部韌帶彈性降低,容易出現扭傷和腫脹。要加強腳部肌肉力量訓練,如進行提踵練習等。可遵醫囑使用復方傷痛膠囊、傷痛寧片、傷痛膏等藥物。
盡量避免受傷腳負重行走,要根據腫脹情況選擇合適的鞋子,保持傷口清潔乾燥,如有不適及時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