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損傷引起高溫可能是體溫調節中樞功能紊亂、感染、脫水、環境溫度過高、自主神經功能障礙等因素,需要針對病因治療,可採取的方法有物理降溫、抗感染、補充水分、調節環境溫度、藥物干預等。
1. 體溫調節中樞功能紊亂:脊髓損傷可能影響體溫調節中樞,使其無法正常調控體溫。脊髓是人體重要的神經傳導通路,損傷後體溫調節中樞與外周的聯繫受阻。可通過物理降溫,如使用冰袋敷於額頭、腋窩、腹股溝等大血管豐富處,也可用溫水擦拭全身。還可使用冬眠合劑,如氯丙嗪注射液、異丙嗪注射液、哌替啶注射液,遵醫囑用藥,幫助降低體溫並維持體溫穩定。
2. 感染:脊髓損傷患者長期臥床,抵抗力下降,易發生肺部、泌尿系統等感染,從而引起發熱。肺部感染可能因痰液排出不暢,泌尿系統感染多因留置導尿管等。對於肺部感染,要加強翻身拍背促進排痰,必要時遵醫囑使用抗生素,如阿莫西林膠囊、頭孢克肟分散片、阿奇霉素顆粒。泌尿系統感染需保證充足水分攝入,必要時更換導尿管,遵醫囑應用左氧氟沙星片、三金片、呋喃妥因腸溶片。
3. 脫水:脊髓損傷患者可能因意識不清、無法自主飲水等導致脫水,引起發熱。身體缺水時,散熱功能受到影響。應及時補充水分,能自主飲水者鼓勵多飲水,不能自主飲水者可通過鼻飼或靜脈補液。可補充葡萄糖注射液、生理鹽水、復方氯化鈉注射液,遵醫囑調整補液量和速度。
4. 環境溫度過高:患者所處環境溫度過高,身體散熱困難,會出現體溫升高。尤其是夏季或保暖措施過度時。應調節環境溫度,保持室內涼爽通風,可使用空調將室溫控制在適宜範圍,一般 22 - 24℃為宜。也可適當減少患者衣物和覆蓋物,利於散熱。
5. 自主神經功能障礙:脊髓損傷後自主神經功能失調,導致血管舒縮功能異常,影響散熱。自主神經系統失衡,體表血管不能正常擴張散熱。可遵醫囑使用調節自主神經功能的藥物,如谷維素片、維生素 B1 片、甲鈷胺膠囊,同時配合康復訓練,促進神經功能恢復,改善自主神經功能。
密切觀察患者體溫變化,記錄體溫數值及變化趨勢。注意患者的一般狀況,如精神狀態、呼吸、心率等。按照醫生要求定期復查,根據病情調整治療方案。確保患者休息環境舒適,避免過度勞累和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