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暈上面脫皮可能是皮膚乾燥、局部摩擦、接觸性皮炎、脂溢性皮炎、真菌感染等因素,需要針對病因治療,可採取的方法有保濕、減少摩擦、使用藥物等。
1. 皮膚乾燥:皮膚水分流失過多,缺乏油脂滋潤,導致乳暈局部皮膚乾燥脫皮。日常要注意乳暈局部保濕,可塗抹溫和的保濕霜,如維生素E乳、尿素維E乳膏、凡士林軟膏等,保持皮膚水潤。
2. 局部摩擦:內衣材質粗糙、緊身衣物等過度摩擦乳暈皮膚,引起脫皮。選擇寬松、柔軟、棉質的內衣,減少對乳暈的摩擦。避免穿過緊的上衣,防止局部持續受刺激。
3. 接觸性皮炎:接觸某些刺激性物質,如劣質護膚品、清潔劑等引發過敏反應。首先要避免接觸致敏源,可遵醫囑外用爐甘石洗劑、地奈德乳膏、丁酸氫化可的松乳膏等藥物緩解症狀。
4. 脂溢性皮炎:皮脂腺分泌旺盛,局部馬拉色菌感染等引發。可遵醫囑使用酮康唑乳膏、聯苯苄唑乳膏、克霉唑乳膏等抗真菌藥物,抑制馬拉色菌,改善症狀。
5. 真菌感染:乳暈局部皮膚受真菌感染,出現脫皮、瘙癢等症狀。保持乳暈清潔乾燥,遵醫囑外用硝酸咪康唑乳膏、鹽酸特比萘芬乳膏、萘替芬酮康唑乳膏等抗真菌藥物治療。
日常要保持乳暈清潔,用溫水清洗,避免過度清潔和使用刺激性強的清潔產品。選擇合適內衣,避免局部刺激。若脫皮症狀持續不緩解或加重,及時就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