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肢骨折常見的復位方法有手法復位、牽引復位、切開復位、閉合復位、外固定架復位等。
1. 手法復位:通過專業醫生的雙手對骨折部位進行推、拉、按、提等操作,使骨折斷端恢復到正常或接近正常的解剖位置。這是較為常用的復位方法,適用於骨折移位不嚴重、骨折部位相對穩定且周圍軟組織損傷較輕的情況,操作時需精准把握力度和方向,以避免造成二次損傷。
2. 牽引復位:利用器械對肢體進行持續牽引,借助牽引力與反牽引力使骨折斷端逐漸復位。常用於骨折部位肌肉豐厚、手法復位困難或骨折伴有嚴重腫脹的情況,通過持續牽引可逐漸糾正骨折的重疊、成角等移位,為後續治療創造條件。
3. 切開復位:在手術直視下,直接將骨折斷端暴露,然後進行準確的復位並使用內固定器材如鋼板、螺釘等進行固定。適用於骨折移位明顯、手法復位無法達到滿意效果、關節內骨折等情況,能有效恢復骨折的解剖結構,但手術創傷較大,術後存在感染等風險。
4. 閉合復位:借助一些特殊的器械或在影像學設備的引導下,在不切開皮膚的情況下對骨折進行復位。相較於切開復位,創傷較小,能減少感染風險,同時又可達到較好的復位效果,常用於一些特定部位和類型的骨折。
5. 外固定架復位:通過在骨折部位的遠近端經皮穿針,然後安裝外固定架,利用外固定架的調節裝置對骨折斷端進行復位和固定。適用於開放性骨折、伴有嚴重軟組織損傷的骨折等,可提供穩定的固定,便於觀察和處理傷口。
在骨折復位治療過程中,患者應積極配合醫生的安排。治療後要注意休息,避免過早活動骨折肢體,防止復位後的骨折再次移位。按照醫生的建議進行康復訓練,循序漸進地恢復肢體功能。同時,要關注傷口情況,若出現紅腫、疼痛加劇、發熱等異常,需及時告知醫生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