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化驗能查出感染性疾病、血液系統疾病、代謝性疾病、內分泌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1. 感染性疾病:通過血常規檢查白細胞、中性粒細胞等指標,可判斷是否存在細菌感染;淋巴細胞計數有助於診斷病毒感染;嗜酸性粒細胞增多可能提示寄生蟲感染等。還可通過血培養查找病原菌,明確感染的具體類型,為針對性治療提供依據。
2. 血液系統疾病:血常規能發現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數量及形態的異常。如貧血時紅細胞數量減少、血紅蛋白降低;白血病可出現白細胞異常增多或減少,且伴有形態改變;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則表現為血小板計數下降等。骨髓穿刺等進一步檢查可明確診斷。
3. 代謝性疾病:檢測血糖、血脂、肝功能、腎功能等指標,可瞭解身體的代謝情況。血糖異常可能提示糖尿病;血脂升高與動脈粥樣硬化等心血管疾病相關;肝功能指標異常可見於肝炎、肝硬化等肝臟疾病;腎功能指標改變有助於發現腎炎、腎衰竭等。
4. 內分泌疾病:甲狀腺功能檢查可判斷是否存在甲狀腺功能亢進或減退;性激素水平檢測有助於診斷多囊卵巢綜合徵、性腺功能減退等內分泌紊亂疾病,通過血液中激素水平的變化來輔助診斷和治療。
5. 自身免疫性疾病:自身抗體檢測對診斷自身免疫性疾病有重要意義。如抗核抗體陽性常見於系統性紅斑狼瘡;類風濕因子陽性可能提示類風濕關節炎等,為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提供關鍵線索。
血液化驗結果受多種因素影響,如檢查前的飲食、作息、用藥等。在進行血液化驗前,應保持正常的生活規律,避免劇烈運動、飲酒等,以確保結果的準確性。若結果異常,應及時與醫生溝通,配合進一步檢查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