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結核的全身治療後化療方法主要有支持治療、抗結核藥物治療、局部制動、膿腫穿刺抽膿、手術治療等。
1. 支持治療:脊柱結核患者常因疾病消耗出現營養不良等情況。支持治療通過保證患者攝入足夠的蛋白質、維生素等營養物質,如多食用雞蛋、牛奶、新鮮蔬果等,能增強患者體質,提高機體免疫力,為對抗結核桿菌提供良好的身體基礎,有助於身體更好地應對結核感染,促進病情恢復。
2. 抗結核藥物治療:常用異煙肼片、利福平膠囊、吡嗪酰胺片。異煙肼可抑制結核桿菌細胞壁的合成,阻礙其生長繁殖;利福平能抑制結核桿菌的RNA合成,從而抑制其複製;吡嗪酰胺在酸性環境中對結核桿菌有較強的殺滅作用。這三種藥物聯合使用,遵循早期、規律、全程、適量、聯合的原則,能有效殺滅結核桿菌,控制脊柱結核病情進展。
3. 局部制動:脊柱結核患者脊柱穩定性可能受到破壞,局部制動如使用支具、石膏固定等,可限制脊柱活動,減輕病變椎體所承受的壓力,防止病變椎體進一步破壞、塌陷,避免脊髓神經受壓,降低出現神經損傷等嚴重併發症的風險,為病情恢復創造穩定的局部環境。
4. 膿腫穿刺抽膿:當脊柱結核形成寒性膿腫時,穿刺抽膿可及時排出膿液,減輕局部炎症反應和壓力。抽出的膿液可進行細菌培養和藥敏試驗,為後續更精准地選擇抗結核藥物提供依據,有助於提高治療效果,促進局部病灶的愈合。
5. 手術治療:對於經保守治療效果不佳,存在脊柱畸形、脊髓神經受壓等嚴重情況的脊柱結核患者,需進行手術治療。手術可直接清除病灶,包括結核壞死組織、膿腫等,解除脊髓神經受壓,同時進行植骨融合內固定,恢復脊柱的穩定性,改善患者的症狀和預後。
治療過程中要嚴格按照醫生要求進行各項治療,按時服藥,定期復查肝腎功能、血常規等指標,以便及時發現藥物不良反應並調整治療方案。根據病情變化適時調整局部制動方式或進行康復訓練,確保治療效果並促進身體功能恢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