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道腫了可能是外耳道癤腫、外耳道炎、中耳積液、過敏反應、外傷等因素導致,需要針對病因治療,可採取的方法有藥物治療、手術治療等。
1. 外耳道癤腫:多因挖耳損傷外耳道皮膚,導致細菌感染引發。癤腫未成熟時,可局部熱敷,促進炎症消退。遵醫囑使用魚石脂甘油紗條敷於患處,促進癤腫成熟;若癤腫成熟,需由專業醫生切開排膿。同時可口服阿莫西林膠囊、頭孢克肟片、羅紅霉素分散片等抗生素控制感染。
2. 外耳道炎:常因外耳道皮膚受水浸漬、局部抵抗力下降,被細菌或真菌感染所致。保持外耳道清潔乾燥,避免進水。細菌感染引起的,可遵醫囑用氧氟沙星滴耳液、環丙沙星滴耳液、氯霉素滴耳液滴耳;真菌感染則需用制霉菌素滴耳液、克霉唑乳膏、水楊酸酒精滴耳液等抗真菌藥物。
3. 中耳積液:多由咽鼓管功能障礙、感染等引起。可通過捏鼻鼓氣法、波氏球法等改善咽鼓管功能。積液較少時,可遵醫囑口服桉檸蒎腸溶軟膠囊、歐龍馬滴劑、沐舒坦片促進積液排出;積液較多則可能需鼓膜穿刺抽液或鼓膜切開置管術。
4. 過敏反應:接觸過敏原後,外耳道黏膜出現過敏炎症導致腫脹。需盡快脫離過敏原,可遵醫囑口服氯雷他定片、西替利嗪片、依巴斯汀片等抗過敏藥物,局部塗抹地奈德乳膏、糠酸莫米松乳膏、丁酸氫化可的松乳膏緩解症狀。
5. 外傷:挖耳用力不當、耳部受到撞擊等都可能導致耳道腫脹。輕微損傷可先冷敷,減輕腫脹和疼痛。若有傷口,需及時就醫清創處理,預防感染。可遵醫囑口服三七片、雲南白藥膠囊、跌打丸等促進恢復。
治療期間要注意耳部衛生,避免頻繁挖耳,防止污水進入耳道。飲食上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注意休息,減少耳部壓力,按醫生要求定期復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