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質酥鬆的診斷方法常見到罕見依次有骨密度測定、X線檢查、定量CT、骨代謝標誌物檢測、基因檢測等。
1. 骨密度測定:是診斷骨質酥鬆的金標準,通過雙能X線吸收法測量特定部位如腰椎、髖部等骨密度值,以此判斷骨量情況,根據測量結果與同性別、同種族健康成年人峰值骨量的差值來劃分骨量正常、骨量減少及骨質酥鬆,能較為準確地反映骨強度及骨折風險。
2. X線檢查:可觀察骨骼形態結構,在骨質酥鬆較嚴重時,X線片上可見骨密度減低、骨小梁稀疏、骨皮質變薄等表現,但早期骨質酥鬆可能無明顯異常,對早期診斷敏感性較低,不過能輔助判斷是否存在骨折及骨折部位等情況。
3. 定量CT:能更準確地測量骨密度,可分別測量松質骨和皮質骨的骨密度,對骨質酥鬆的診斷及病情評估有重要價值,尤其適用於檢測脊柱等部位的骨密度變化,但費用相對較高,輻射劑量也較大。
4. 骨代謝標誌物檢測:通過檢測血液或尿液中的骨代謝標誌物,如骨鈣素、鹼性磷酸酶、Ⅰ型膠原交聯C末端肽等,瞭解骨代謝狀態,輔助骨質酥鬆的診斷、鑒別診斷及治療監測,可反映骨轉換的動態變化。
5. 基因檢測:主要用於一些特殊類型的骨質酥鬆,如遺傳性骨質酥鬆綜合徵的診斷,檢測相關基因突變情況,對明確病因、指導治療及遺傳咨詢有重要意義,但因技術複雜、費用高,臨床應用相對較少。
進行骨質酥鬆診斷相關檢查時,要依據醫生建議選擇合適的檢查項目。檢查前需瞭解注意事項,如骨密度測定前避免劇烈運動等。若檢查後確診骨質酥鬆,應積極配合後續治療,按要求定期復查,以便及時調整治療方案,改善骨骼健康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