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歲得了腰突可能是腰椎間盤退變、腰部外傷、長期腰部勞損、姿勢不良、遺傳等因素導致,需要針對病因治療,可採取的方法有物理治療、康復訓練、藥物治療等。
1. 腰椎間盤退變:隨著年齡增長,腰椎間盤的水分逐漸減少,彈性降低,容易發生退變。30 歲時,若腰椎間盤退變嚴重,就可能引發腰突。可通過熱敷、按摩等物理方式,促進局部血液循環,緩解疼痛。也可進行康復訓練,如小飛燕、五點支撐法等,增強腰部肌肉力量。還可遵醫囑服用腰痛寧膠囊、甲鈷胺片、布洛芬緩釋膠囊,減輕疼痛、營養神經。
2. 腰部外傷:腰部受到突然的撞擊、扭傷等外傷,可能導致腰椎間盤纖維環破裂,髓核突出,進而引發腰突。受傷後應及時休息,避免腰部過度活動。可採用針灸、理療等方式,促進損傷修復。疼痛嚴重時,遵醫囑使用雙氯芬酸鈉腸溶片、雲南白藥膏、活血止痛膠囊,消炎止痛、活血化瘀。
3. 長期腰部勞損:長期從事重體力勞動、久坐久站等,會使腰部肌肉、韌帶長期處於緊張狀態,增加腰椎間盤的壓力,易引發腰突。要注意勞逸結合,避免長時間保持同一姿勢。可進行腰部拉伸運動,緩解肌肉緊張。也可遵醫囑口服塞來昔布膠囊、氯唑沙宗片、仙靈骨葆膠囊,減輕炎症、放鬆肌肉。
4. 姿勢不良:長期彎腰、駝背等不良姿勢,會改變腰椎的正常生理曲度,使腰椎間盤受力不均,增加腰突的發病幾率。要及時糾正不良姿勢,保持正確的坐姿和站姿。可使用腰部支撐墊,減輕腰部壓力。還可通過瑜伽、普拉提等運動,改善身體姿態。
5. 遺傳:遺傳因素也可能導致腰突的發生,如果家族中有腰突患者,個體發病風險會增加。日常要注意腰部保護,避免腰部過度負重。定期進行腰部檢查,及時發現問題。出現症狀時,積極配合醫生進行治療,如物理治療、藥物治療等。
日常要注意腰部保暖,避免受寒。選擇合適的床墊和座椅,保持腰部舒適。適當進行腰部鍛鍊,但要避免劇烈運動。定期復查,根據病情調整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