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上最常見的腹外疝有腹股溝疝、股疝、臍疝、切口疝、白線疝等。
一、腹股溝疝:是腹外疝中最常見的類型,約佔全部腹外疝的 75% - 90%。腹股溝區是位於下腹壁與大腿交界的三角區域,腹股溝疝分為腹股溝斜疝和腹股溝直疝。腹股溝斜疝是從腹壁下動脈外側的腹股溝管內環突出,向內下、向前斜行經過腹股溝管,再穿出腹股溝管外環,並可進入陰囊。腹股溝直疝則是從腹壁下動脈內側的直疝三角區直接由後向前突出,不經過內環,也不進入陰囊。
2.股疝:股疝是指腹腔內臟器或組織通過股環、經股管向股部卵圓窩突出形成的疝。股疝多見於 40 歲以上的婦女,女性骨盆較寬大、聯合肌腱和腔隙韌帶較薄弱,以致股管上口寬大鬆弛而易發病。股疝的疝囊頸較小,容易嵌頓和絞窄。
3.臍疝:臍疝是指腹腔內臟器或組織通過臍環突出形成的疝。嬰兒臍疝較為常見,多是由於臍環閉鎖不全或臍部瘢痕組織薄弱,腹腔內壓力增高時,腸管等臟器即從臍部突出。成人臍疝較少見,多為後天性,如手術切口愈合不良、外傷等原因導致臍部組織缺損。
4.切口疝:切口疝是發生於腹壁手術切口處的疝,多見於腹部縱行切口者。主要原因是手術切口感染、切口裂開、術後腹壓增高等因素,導致腹腔內組織或器官向外突出形成疝。
5.白線疝:白線疝是指發生於腹壁正中線白線處的疝。白線是由兩側腹直肌鞘纖維在中線交織而成,由於白線處組織相對薄弱,若腹腔內壓力增高,可導致腹腔內組織或器官經白線處突出形成疝。
注意事項:患者應避免劇烈運動、咳嗽、便秘等增加腹壓的因素,保持大便通暢,注意休息。定期復查,如出現疝塊增大、疼痛、嵌頓等情況應及時就醫。在日常生活中,可適當佩戴腹帶,以減輕腹壁張力,促進疝的愈合。同時,應遵醫囑進行治療和護理,積極配合醫生的檢查和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