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幼細胞性貧血分為營養性巨幼細胞性貧血、惡性貧血、藥物性巨幼細胞性貧血、先天性葉酸代謝障礙性巨幼細胞性貧血、甲狀腺功能減退性巨幼細胞性貧血等。
1. 營養性巨幼細胞性貧血:因缺乏葉酸或維生素 B₁₂所致。葉酸缺乏多由於食物中葉酸含量不足、吸收不良、需要量增加等原因引起;維生素 B₁₂缺乏主要見於胃大部切除術後、內因子缺乏、腸道吸收不良等情況。
2. 惡性貧血:是由於胃黏膜萎縮,內因子分泌減少,導致維生素 B₁₂吸收障礙而引起的一種巨幼細胞貧血。常伴有神經系統症狀,如肢體麻木、共濟失調等。
3. 藥物性巨幼細胞性貧血:某些藥物如甲氨蝶呤、苯妥英鈉、異煙肼等可干擾葉酸或維生素 B₁₂的代謝,導致巨幼細胞性貧血。這些藥物在治療相關疾病的同時,可能會引起血液系統的不良反應。
4. 先天性葉酸代謝障礙性巨幼細胞性貧血:是由於先天性葉酸代謝相關酶的缺乏或異常,導致葉酸代謝障礙,進而引起的巨幼細胞性貧血。這種類型較為罕見,多在嬰幼兒期發病。
5. 甲狀腺功能減退性巨幼細胞性貧血:甲狀腺功能減退時,甲狀腺激素分泌減少,可影響造血系統,導致紅細胞生成障礙,出現巨幼細胞性貧血。同時,患者還可能伴有甲狀腺功能減退的其他表現,如畏寒、乏力等。
注意,巨幼細胞性貧血的診斷需要結合患者的臨床表現、血常規、骨髓象等檢查結果進行綜合判斷。在治療過程中,應根據病因給予相應的治療,如補充葉酸、維生素 B₁₂等,並定期復查血常規等指標,以評估治療效果。同時,患者應注意飲食均衡,多攝入富含葉酸和維生素 B₁₂的食物,如綠葉蔬菜、肉類、蛋類等。如有需要,應在醫生的指導下合理使用藥物,避免藥物性巨幼細胞性貧血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