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理乙型肝炎病人手上沾了血液,可通過立即沖洗、消毒處理、評估暴露級別、接種乙肝疫苗、必要時使用抗病毒藥物等方法來降低感染風險。
1. 立即沖洗:護理乙型肝炎病人手上沾了血液後,應馬上用流動的清水和肥皂徹底沖洗沾血部位。因為流動水可及時衝掉大部分血液,減少乙肝病毒在皮膚上的殘留量,肥皂能破壞病毒的包膜結構,降低其活性,從而降低感染幾率。沖洗時間不少於 15 分鐘,要確保每個沾染血液的部位都被沖洗到。
2. 消毒處理:沖洗完畢後,用碘伏等消毒劑對沾血部位進行消毒。碘伏具有強大的殺菌消毒作用,能有效殺滅乙肝病毒。將碘伏均勻塗抹在沾血部位及其周圍皮膚,作用一定時間,可進一步消除可能殘留的病毒,防止病毒通過皮膚微小破損處進入體內。
3. 評估暴露級別:及時向專業醫護人員報告,由其評估手上沾血的暴露級別。醫護人員會根據血液量、傷口情況等判斷暴露程度。準確評估暴露級別對於後續採取正確的預防措施至關重要,不同級別對應不同的處理方案,能最大程度保障護理人員的安全,降低感染乙肝的風險。
4. 接種乙肝疫苗:若護理人員未接種過乙肝疫苗或乙肝表面抗體陰性,需盡快接種乙肝疫苗。乙肝疫苗可刺激機體免疫系統產生保護性抗體,即乙肝表面抗體。當有乙肝病毒入侵時,抗體能與病毒結合併將其清除,從而預防乙肝感染。按照規定程序接種疫苗,能有效提高機體對乙肝病毒的抵抗力。
5. 必要時使用抗病毒藥物:在特殊情況下,經醫生評估後,可能需使用抗病毒藥物。如恩替卡韋分散片、替諾福韋酯膠囊等,這些藥物能抑制乙肝病毒的複製,減少體內病毒數量。對於高暴露風險的情況,使用抗病毒藥物可在病毒進入體內後,阻止其大量繁殖,降低感染髮病的可能性。
手上沾了乙型肝炎病人的血液後,要嚴格按照上述步驟處理。後續需密切關注自身身體狀況,如出現乏力、食慾減退、黃疸等症狀,應及時就醫檢查。同時,要遵循醫護人員的安排,按時完成疫苗接種等後續措施,以保障自身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