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樞神經系統原發性腫瘤常見的有膠質瘤、腦膜瘤、垂體瘤、聽神經瘤、顱咽管瘤等。
1. 膠質瘤:是最常見的原發性中樞神經系統腫瘤,起源於神經膠質細胞。可發生於腦的各個部位,根據病理類型和分級不同,臨床表現多樣,常見症狀包括頭痛、嘔吐、視力障礙、肢體無力、癲癇發作等。高級別膠質瘤生長迅速,預後較差;低級別膠質瘤相對生長緩慢,預後相對較好,但也有復發風險。
2. 腦膜瘤:通常起源於腦膜及腦膜間隙的衍生物,多數為良性。好發於大腦凸面、矢狀竇旁、大腦鐮旁等部位。患者可能出現頭痛、視力下降、癲癇、肢體運動或感覺障礙等症狀。部分腦膜瘤生長緩慢,若能完全切除,預後較好。
3. 垂體瘤:多發生於垂體前葉,可分為功能性垂體瘤和無功能性垂體瘤。功能性垂體瘤會分泌過多的激素,導致相應的內分泌紊亂症狀,如泌乳素瘤可引起女性閉經、泌乳,男性性功能減退等;生長激素瘤可導致巨人症或肢端肥大症。無功能性垂體瘤主要表現為佔位效應引起的頭痛、視力視野障礙等。
4. 聽神經瘤:起源於聽神經鞘膜,是一種良性腫瘤。主要表現為聽力下降、耳鳴、眩暈、面部麻木等,隨著腫瘤增大,還可能出現頭痛、嘔吐、行走不穩等症狀。早期診斷和手術治療效果較好。
5. 顱咽管瘤:多見於兒童和青少年,起源於胚胎期顱咽管的殘餘上皮細胞。腫瘤常位於鞍上區,可壓迫周圍組織,引起視力視野障礙、內分泌紊亂如尿崩症、生長髮育遲緩等、顱內壓增高等症狀。手術治療是主要的治療方法,但由於腫瘤位置特殊,手術難度較大。
中樞神經系統原發性腫瘤的診斷和治療較為複雜,患者應及時就醫,進行全面的檢查和評估。醫生會根據腫瘤的類型、大小、位置以及患者的身體狀況等因素,制定個性化的治療方案,以提高治療效果和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