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麼是腹瀉》
腹瀉是一種常見的消化系統症狀,通常指排便次數增多,糞便稀薄,含水量增加,有時還伴有腹痛、腹脹、腸鳴音亢進等表現。
正常情況下,人體的腸道會吸收水分和營養物質,將食物殘渣形成成形的糞便排出體外。而當腸道的消化、吸收功能發生紊亂,或者受到病原體感染、食物過敏、藥物副作用等因素影響時,就可能導致腹瀉的發生。例如,腸道感染了細菌、病毒或寄生蟲,這些病原體在腸道內繁殖,產生毒素,刺激腸道黏膜,使其分泌增加,蠕動加快,從而引起腹瀉;某些食物過敏也可能引發腹瀉,比如對牛奶、雞蛋等過敏的人,食用後可能出現腸道過敏反應,導致腹瀉;一些藥物在使用過程中可能會有腹瀉的副作用,如抗生素、瀉藥等。
腹瀉如果持續時間較長或伴有發熱、嘔吐、便血、脫水等嚴重症狀,應及時就醫,以明確病因並進行相應的治療。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飲食衛生,避免食用不潔食物和變質食物;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定時定量進餐,避免暴飲暴食;根據自身情況適當運動,增強腸道蠕動功能;注意保暖,避免腹部受涼。